01配资官网开户
2025年9月,人类寿命研究迎来历史性突破——科学家对全球最长寿老人(117岁)的多组学研究首次揭示了超级百岁生命的独特生物学特征。这位被称为M116的西班牙女性生前保持着经认证的117岁168天超长寿命记录,在其去世后,由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她的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质组、微生物组和表观基因组进行全景式解析,发现了颠覆传统认知的抗衰老机制。
02
这项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显示,尽管M116表现出显著的分子衰老特征,包括端粒长度仅为8kb(健康人群平均值的40%)、克隆性造血突变(SF3B1和TET2基因突变)以及异常B细胞群扩张,但她同时展现出独特的健康保护机制。其基因组中存在7个欧洲人群中未见报道的纯合保护性变异,这些变异涉及免疫调节(DSCAML1)、线粒体功能(ND5、COX1)和神经保护(NSUN5、TTBK1)等多个关键通路。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代谢特征的双重性:一方面表现出极端的脂质代谢效率,HDL水平高达2.8mmol/L,VLDL和甘油三酯水平仅为普通老年人的1/3;另一方面存在与衰老相关的代谢标志物异常,如乳酸水平升高和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水平下降。这种矛盾组合揭示了长寿个体可能通过高效脂质代谢抵消了部分衰老损伤。
微生物组分析带来更大惊喜。其肠道菌群α多样性(Shannon指数6.78)远超同龄对照组(平均3.05),特别是双歧杆菌属含量是普通百岁老人的2.3倍。这种通常在衰老过程中减少的有益菌群,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和共轭亚油酸,可能与其系统性炎症标志物(GlycA 0.18μM,仅为对照组60%)形成正向循环。值得注意的是,M116坚持每天摄入3份含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酸奶,这种饮食习惯可能通过菌群调控促进健康老龄化。
表观遗传时钟的检测结果更具突破性:使用6种不同算法测算,其血液、唾液和尿液样本的生物学年龄平均比实际年龄年轻23岁。特别是核糖体DNA甲基化时钟显示,其表观年龄差值达-17.34年。这种表观遗传年轻化现象与其维持的重复序列超甲基化状态密切相关,研究者发现她的LINE-1、ALU等转座子甲基化水平比年轻对照组高15%,这种基因组稳定性可能有效抑制了衰老相关的基因组失稳。
血液免疫组学分析揭示了独特的免疫衰老模式:效应/记忆T细胞占比达78%(普通老年人约50%),但同时保持着年轻特征的自噬相关转录组(与25岁组聚类)。其年龄相关B细胞(ABC)群体扩张伴随MYC基因高表达,这种通常预示B细胞肿瘤风险的特征,在该个体中却与增强的免疫监视(CD28-CD57+KLRG1+细胞占比12.3%)形成动态平衡。
蛋白质组学发现23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载脂蛋白C-I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水平升高引起关注。尽管SAA1是风险标志物,但该个体未表现出神经退行性病变,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免疫球蛋白G(IGHG2/4)高表达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有关。
03
这项研究挑战了传统衰老理论的核心命题:极端寿命并非单纯延缓衰老过程,而是同时存在矛盾生物学特征的特殊平衡状态。研究通讯作者 Manel Esteller指出:\"这位老人的生物学本质是衰老加速与健康维持机制的共进化,她的基因组既携带衰老加速标记,又进化出相应的补偿机制,这种双重性为抗衰老干预提供了新靶点。\"
研究的转化价值已在临床前研究显现:基于该个体发现的保护性遗传变异(如MAP4K3和LRP1新型变体),制药公司已启动小分子模拟物的筛选;其特有的微生物组构成正在被开发为下一代益生菌制剂;而表观遗传时钟的解谜可能催生新型表观遗传调节剂。
不过,研究也存在明显局限性:单个极端长寿个体的结论需在更大队列验证;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仍存在技术挑战;环境因素(如特定饮食)的因果关系需纵向研究确认。正如《科学》杂志评论所言:\"这是破解人类寿命密码的重要一步,但长寿的完整方程式仍需要更多超级百岁老人的加入才能最终解密。\"
这项突破性研究不仅改写了教科书中的衰老理论,更为健康寿命延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当科学家开始理解如何让细胞'感觉'更年轻时,人类距离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参考
Santos-Pujol, Eloy, et al. \"The multiomics blueprint of the individual with the most extreme lifespan.\"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5).
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